一、明清时期的鼓词特征?
明清时期,随着城市的扩大,人口的增多,适合市民生活的说唱艺术在宋元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。种类之多,影响之大,都是空前的。较有影响的种类有下面内容几种:
鼓词——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。鼓词的演出形式是表演者边演唱边击鼓板,伴奏用大三弦,其前身是宋、元鼓子词、词话。鼓词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,辅以十字句,念白用诗词格式,不论说或唱都很注重吐字行腔。常表演篇幅较大的历史故事,比如现存最早的鼓词传本是明代后期刊印的《大 唐秦王词话》、《杨家将》、《忠义水浒传》、《封神演义》。
子弟书——“子弟书”是从鼓词派生出来的,大约兴起于清 乾隆、嘉庆年间清闲的八旗子弟中。一些文人作家的创作促进了它的提高,并有西韵和东韵之分。代表作有:罗松窗的《红拂私奔》、《杜丽娘寻梦》;韩小窗的《露泪缘》、《长坂坡》;石玉昆 的《三侠五义》等。因子弟书的词语过于雅驯,音乐沉于和缓,流行的范围极窄,故不到百年就衰亡了。 大鼓——清代中叶在山东、河北一带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大鼓的说唱形式,至清末,在全国各地逐渐提高至十余种。西河大鼓是由木板大鼓提高而来的,道光、咸丰年间流行在 河北一带。艺人马三峰在对大鼓进行改革时,把戏曲、民歌中的 腔调和板式融进大鼓的唱腔中。伴奏乐器由小三弦改为大三弦,用铁片代替木板,使西河大鼓日益走向成熟,并对其他鼓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梨花大鼓流行于山东城乡,又名“山东大鼓”,演唱者的伴奏乐器除鼓之外,另用两枚犁铧的碎片击拍,梨花是犁铧的转音。梨花大鼓的著名艺人有:“北口”流派的创始人郝老凤,其风格浑厚质朴,咬字有力,富于乡土气息。“南口”流派的创始人王小玉,其风格刚健、明快,唱腔婉转、华丽,长于抒情。京韵大鼓,又称京音大鼓,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,与子弟书相结合,汲取京剧、梆子腔等提高而成。由于它在演唱上以京 音代替方言,并借鉴和吸收京剧及其他剧种的唱腔,故而得名。主要流行于北京、天津一带。伴奏乐器有:三弦、四胡。曲调流 畅,跌宕起伏,字正腔圆是京韵大鼓的突出风格。著名艺人是刘宝全,他对提高、丰盛京韵大鼓做出了卓绝的贡献。
弹词——明、清中叶流行于我国南方几省的一种说唱形式,来 源于宋代“陶真”。现知最早的弹词本是元末杨维桢的《四游记弹词》。此时还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弹词艺术家,陈遇乾、俞秀山、马如飞并称陈调、俞调、马调三调,陈调苍凉豪放、俞调委婉动 人、马调雄健质朴,他们对弹词艺术的提高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明清时期的说唱除以上几类外,还有“道情”、“琴书”等 种类。
二、鼓词的温州鼓词?
温州鼓词,又称“瞽词”或“盲词”,俗称“唱词”,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,亦为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其中一个。温州鼓词长于抒情,善于叙事,通俗易懂,内含丰盛;唱腔押韵,音节和谐,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《陈十四娘娘》《十二红》等。温州鼓词发源于温州瑞安,流布于温州、青田、玉环等地区。2006年5月20日,浙江省瑞安市申报的“温州鼓词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民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项目编号Ⅴ-13。
三、鼓词类说唱曲种的唱词特征
鼓词类曲种是说唱音乐中非常重要的类别。“南弹北鼓”中的“北鼓”就是鼓词类曲种,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北方,它包括京韵大鼓、西河大鼓、乐亭大鼓、京东大鼓、东,北大鼓、山东大鼓、太原大鼓、梅花大鼓等。
其主要表演形态是以鼓为伴奏,以韵文、散文相杂说唱为主体构建而成。说唱曲式则多由1-3个同宫调的相同曲调组成。
四、温州鼓词孙建丹全部鼓词?
《三官一段》,《南游传》是孙建丹和林思如合唱。《大罗山、龙脊》,《征西01》《每逢清明倍思亲》,《秦琼卖马》,《江南四杰一段》,温州鼓词牛筋琴演唱。
五、青田鼓词?
它又称青田鼓书,是中国传统鼓曲艺术的一种形式。它起源于浙江省青田县,距今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。青田鼓词包括唱词、鼓点、曲调等多个方面,是一种集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说唱、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艺术。
它通过演绎历史故事,传承乡土文化,让观众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。今天,青田鼓词已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个,广受欢迎。
六、打水鼓词?
水鼓象征着平安吉祥!水鼓激情的表演节奏将演绎生活之源的澎湃!水鼓集聚声、光、水景,激昂的乐曲,鼓动的节奏,优美的舞姿、激情四溅的水花、魅力十足的灯光频闪,演绎出灿烂振奋的舞风与鼓韵,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,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探索、不断攀升、不断创造的情结和生生不息的灵魂风貌。
七、温州鼓词王爱芳唱全部鼓词?
流米岩的传说,人生曲曲弯弯路,与谢爱娇对唱温州莲花方卿探姑,又名《十不亲》,白象王家店村王爱芳先生打八仙一幕。《大莲花》,主唱,王爱芳,谢爱娇,周笑笑,《红景缘》1到17,温州鼓词经典唱段合集。《金玉良缘双金锭》,1到9集,《罗成传奇》1到10集,《三请薛仁贵》1到10集。
八、木皮散客鼓词
木皮散客鼓词
木皮散客,顾名思义,是指那些以弹奏木制乐器为生的流浪艺人。他们四处漂泊,走街串巷,用自己特殊的音乐吸引听众。在古代,木皮散客的鼓词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,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,讲述着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和英雄传奇。这些鼓词或激昂高亢,或低回婉转,总能引起听众的共鸣。
木皮散客的生活并不容易,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。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,用音乐传递着情感和想法。他们的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,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鼓词的历史
鼓词源于民间,历史悠久。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,那时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鼓词形式。随着时刻的推移,鼓词逐渐提高成为一种成熟的民间艺术,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。在古代,鼓词是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,也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题材其中一个。
木皮散客的现状
如今,木皮散客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,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许多木皮散客已经放弃了这一行当,转而从事其他职业。然而,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传统文化做出贡献的大众,更不能让他们的努力白费。
我们应该采取措施,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。可以建立民间艺术博物馆,展示木皮散客的乐器和鼓词作品。同时,也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艺术形式。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,才能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。
小编认为啊,木皮散客鼓词是一种非常有价格的传统文化形式。它承载着历史和人民的灵魂寄托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形和风土人情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传统文化,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活力。
九、温州鼓词,作文?
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,俗称“唱词“。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,故又称为“瞽词“或“盲词“。它用瑞安方言表演,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特殊的艺术风格,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。 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,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“祖师爷“的讲法。艺大众说温州鼓词的“祖师爷“是唐明皇的叔叔。他从小智慧、善文能诗,谙音律。后因病瞽目,亲尝失明的痛苦,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,于是民间便有鼓词。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。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,由于“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。“ 在旧社会,鼓词艺人的地位特别低下,鼓词同样不为达官贵人、豪门纨绔视为艺术,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。解放前,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。解放后,艺人翻了身,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民族的主公翁,在党和政府的关下,组织了曲艺协会。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。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。目前,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,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。 温州鼓词,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 不知道你是要下载还是请他们做演出
十、祁东渔鼓词?
祁东渔鼓是湖南衡阳的汉族民间曲艺。采用长二尺四寸,圆周九寸大的无节竹筒,蒙上猪皮膜做成的“渔鼓筒”为主要演奏乐器,配合说唱的一种表演形式。衡阳渔鼓不仅地方特色鲜明,而且唱词结构严谨,文字通俗,语言活泼,人物形象生动。同时加入月琴、云板伴奏,音乐唱腔纯朴、优美,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,行腔圆润,素为衡阳民间群众所喜闻乐见。